樂山大佛位於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合之處,佛像鑿塑於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鸞峰臨江一面的崖壁上,和樂山城隔江相望。它面對著滾滾東流的江水,以其巍峨雄偉的氣勢聞名中外。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直徑10米,髮髻1021個,肩寬28米。僅腳背就寬達8.5米,長11米,可圍坐百人以上,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之說。
樂山大佛修建於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由於設計了巧妙而隱蔽的排水,使它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靜觀人間的滄海桑田。大佛造型莊嚴。建構精湛,堪稱鬼斧神工。大佛右側的石壁上,有一條險峻的棧道自上而下盤旋至大佛腳,這便是著名的「九曲棧道」,是與修建佛像同時開鑿的。棧道第一折處的「經變圖」雕刻精細,形象生動,線條優美,並刻有樓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築和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
樂山大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屬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5A級景區,與蛾眉山同時被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凌雲山緊傍岷江,上有凌雲寺,建於唐代。依山開鑿樂山大佛一座,通高71米,腳背寬8.5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佛。樂山大佛為唐代開元名僧海通和尚創建,歷時90載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石刻彌勒佛像,雍容大度,氣魄雄偉,歷來就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譽。
樂山大佛景區內的麻浩巖墓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漢代巖墓博物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開放的是一個“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門上均有精工雕刻,飛簷、瓦當、斗拱,花紋圖案,無一雷同,墓壁上還有許多歷史故事和動物浮雕。是研究古代建築雕刻、民俗、宗教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此外,這裡還有烏尤山與凌雲山並肩立於岷江之濱,四面環水,如一堆碧玉浮於江水之中。山上有創建於盛唐的烏尤寺,寺內現存七座殿堂,寺周林木蔥籠,尤顯幽雅謐靜。寺內爾雅台是漢代文字家郭舍人註釋《爾雅》的地方。
近年,人們發現了以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形睡佛景觀,隔江望去,酷似一巨大佛像仰臥於三江之上,臥佛直線長1300多米。巨型臥佛的發現,為樂山大佛景區更添魅力。
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寬10米,髮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眼長3.3米,肩寬28米 ,手指長8.3米,腳背寬8.5米,可圍坐百人以上,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為世界第一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凌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九曲棧道。據唐代韋皋《嘉州凌雲大佛像記》和明代彭汝實《重修凌雲寺記》等書記載,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完成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達90年。一千多年來,樂山大佛閱盡多少人間春色,經歷多少朝代更迭,依舊肅穆慈祥,心旌不搖。樂山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離鄉別家,來到樂山凌雲山下當和尚。凌雲山下乃三江匯聚之處,每當汛期,山洪暴發,洪水便似脫韁的野馬,橫衝直撞,常常毀壞農田,傾覆舟楫。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通高70餘米,頭高約15米,頭項上可置圓桌。耳長7米,眼長3.3米,耳朵中間可站兩條大漢。肩寬28米,可做籃球場。它的腳背上還可圍坐百餘人,是一尊真正的巨人。
前幾年,有遊客發現樂山大佛背後的山像睡佛,樂山大佛正好建在睡佛的心胸之處,寓意更加深刻。
樂山大佛十二勝景
樂山大佛 巨型睡佛 東方佛都 佛國天堂 凌雲禪院 靈寶塔 凌雲棧道 海師洞 麻浩崖墓
壁津樓 烏尤山 沫若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