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飲食
藏族特色飲食主要是糌粑、雅茶、酥油茶、青稞酒以及風乾的牛羊肉和奶製品等。藏族傳統宴席為分餐式,首道食品是用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的足碼米飯,第二道是肉脯類,第三道為豬膘,第四道為奶酪,第五道為血腸等。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藏族禁食驢肉、馬肉和狗肉,有些地方也忌食雞、鴨、魚及五爪類和飛禽類肉。出於宗教信仰,一般反對捕殺野生動物。
[糌粑] [雅茶] [酥油茶] [青稞酒] [青稞餅] [人參果飯] [血腸] [酸菜面塊] [奶製品]
----------------------------------------------------------------------------------------------
[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形似內地的炒麵。糌粑的原料有青稞、豌豆、燕麥等。藏族無論下地勞動,上山放牧,出門旅行,都要隨身攜帶糌杷。吃時碗裡倒少許糌粑,加酥油茶調和後食用。糌杷攜帶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廣人稀、燃料缺乏的牧區是一種物美價廉、方便實用的食品。
[雅茶]
雅茶是用茶樹的粗枝大葉製成的茶,因產地在雅安地區,故稱「雅茶」。明代稱為「馬茶」,清代以後禰為「邊茶」。 藏族同胞以肉食為主,蔬菜、水果很少,食物所缺的維生素多由「雅茶」來補充。製作酥油茶必須用「雅茶」,因其味道濃厚,可以壓住酥油、牛奶的膻味。
[酥油茶]
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還可加核桃粉、花生仁、芝麻仁、雞蛋和鹽。將這些原料放入攪拌桶,再將茶水煮至呈紅色後倒入,攪動片刻後一桶噴香的酥油茶就製成了。製成的酥油茶必須倒入一把大壺,並放在微火上保溫。按藏家規矩,飲用酥油茶需用細瓷小碗,喝茶時手指不能浸入碗中,而且主人給你倒上的酥油茶最好喝盡,不能留一半在碗底,否則就是對熱情的主人的不尊重。你不想再喝了,主人決不會勉強,只須將茶碗用手掌蓋住就行了。
[青稞酒]
青稞酒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也是歡度節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藏族習俗,客人來了,性格豪爽的主人要端起青稞酒壺,連斟三碗敬獻客人。前兩碗酒,客人按自己的酒量,可喝完也可剩一點,但不能一點也不喝,第三碗斟滿後則要一飲而盡,以示尊重主人,然後賓主才開始暢飲,一醉方休。藏族同胞勸酒時,經常要唱酒歌,歌詞豐富多彩,曲調優美動人,男女老少都會唱酒歌。
[青稞餅]
青稞餅是用青稞面調製烘烤而成,色澤金黃,香甜可口。
[人參果飯]
人參果飯被藏族同胞視為一種吉祥的食物,他們逢年過節首先就要進食這種食物。它的做法是:首先把人參果煮熟,然後把米飯舀進碗裡,飯上面舀上煮熟的人參果,撒上白糖,最後淋上一點滾燙的酥油汁就成了。
[血腸]
血腸是藏族食譜中的上等食物,貴客臨門,能以血腸待之,那是主人的榮耀。血腸是由腸衣、血汁、香料及犛牛肉(或豬肉)製作而成,營養豐富,美味可口。
[酸菜面塊]
酸菜面塊是一種特色很濃的藏族傳統晚餐。其主要原料是酸菜,酸菜的製作方法很簡單:把菜葉煮到快熟時,取出冷卻,然後裝入罈子或木桶裡,密封好放在陰涼處,一星期左右就成了。製作麵湯時首先加酸菜,其次加本地陰乾的臘肉或新鮮犛牛肉,再加進土豆,面塊和鹽、蔥等煮熟,香噴噴的酸菜面塊便做出來了。到藏胞家做客,主人一般都會請你0乞酸菜面塊。
[其它食品]
奶酪、奶渣、奶皮、豆腐、土豆、臘肉等。
* 糌粑的做法
選好青稞、豌豆或燕麥淘淨,晾乾,炒熟,磨成麵粉,磨得越細越好,稱為糌粑面。
吃糌粑時,根據各自的不同愛好,還可以在糌粑面上放些奶渣或白糖,然後用於的中指按逆時針方向反覆揉拌均勻,再用手捏成團狀,一般不用筷子、勺子,直接用手往口裡送。除用茶水調製糌粑。還可岡青稞酒調糌粑,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別有風味。
* 青稞酒的製作
將青稞或小麥淘淨煮熟,加曲發酵,數日成酒,其酒色微黃,酸中帶甜,被稱為「藏式啤酒」。
* 酸奶製作方法
將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量的舊酸奶作發酵劑,溫度在3O℃—40℃之間,製成的酸奶像嫩豆腐一樣,並有一種芳香的氣味,酸甜可口。
* 酥油的製作方法
先將鮮牛奶稍微加熱,倒入1個1米多高的木桶裡,桶裡有個像活塞一樣與木桶內壁尺寸相等的木杵,可以在桶內上下滑動。將鮮牛奶倒入木桶裡,用力上下抽動木杵,連續抽打上千次後,牛奶就分離成奶油和奶汁,黃色或白色脂肪質自動漂到表面,然後將這些油脂撈出,揉成團狀,放入清水中冷卻,就成了塊狀酥油。酥油可以放人糌粑中調著吃,也可做點心和調製甜食。
羌族飲食
羌族人民的主要食物有玉米、小麥、青稞、胡豆、黃豆、碗豆、蕎麥等;還有從川西平原運來的大米、麵粉等。蔬菜有圓根蘿蔔、白菜、辣椒、蓮花白等,常吃自己泡製的酸菜,每日以三餐為習。製作飲食、烹調較簡,常見方法是玉米粥內加蔬菜,叫「麥拉子」;還有玉米面或麥面做的饃饃或玉米蒸蒸,稱作「面蒸蒸」;用大米煮到半生拌玉米面蒸熟,此飯如以玉米面為主叫「金裹銀」,以大米為主叫「銀裹金」;有把青稞或小麥做炒麵用以放牧或外出時食用。飲食以自產的玉米、小麥、養麥、豆類、洋芋及蔬菜為主食。飲食也有蒸蒸飯、燒饃饃、刀片子饃饃、面皮子(面塊)、麥拉子(麵湯)、洋芋糍粑等。特色食品為蒸蒸酒、血饃饃等。普遍吸食自產的蘭花煙。羌區盛產蘋果、花椒、核桃等經濟作物,目前已遠銷海內外。過去吸蘭花煙,現多吸香煙。在靠近藏族村寨或雜居的村寨,一般年老男女還吸鼻煙。
[豬膘]
羌族人不喜歡吃鮮豬肉。殺豬的時候,喜歡將豬肉連皮帶毛切成小塊,掛在樑上熏干,做成"豬膘",存放越久遠,顏色越黃越是珍品。陳年的豬膘,肉色嫩黃、晶瑩剔透,吃起來油而不膩、十分可口。豬膘可以用作日常炒菜的調料,也是贈送客人的上等禮品。
[咂酒]
製作方法是:青稞、大麥煮熟後拌酒麴放入壇內以草覆蓋釀成。飲用時向罈子中注入點水,用細竹管吸飲,男女老少輪流吸,吸完再添水至味淡後食渣,俗稱此為「連渣帶水,一醉二飽」。此外他們也飲白酒。
回族飲食
回族飲食具有悠久的歷史,甚至比回族本身的歷史還長,同時最具中國清真飲食的特色,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清真飲食的代表。居住在城市的回族,一般都是一日三餐,分早、午、晚三頓。人們的早餐絕大多數也都在街上吃,較普遍的有牛羊肉泡饃、水盆羊肉、水盆雜羔、臘牛羊肉夾饃、肉丸糊辣湯、豆漿油條、麻花油茶、油餅稀飯小菜、水煎包子、肉油飯、疙瘩油茶、滷汁涼粉、油糕、甑粒、豆腐腦、江米糕、菜盒子、肉盒子,等等。午飯一般也較豐富,除上述的牛羊肉泡饃、水盆羊肉外,餐館裡最熱門的就是麵條,有牛肉麵、各種手工面、還有涼皮、灌湯包子等等,吃炒菜的人也很多。即使在家吃,也是有的將飯買回家吃,有的是買回半成品,如買回肉湯和飥飥饃自己煮制,或買回擀好的手工面、麻食麵回家煮著吃。晚飯一般都是在家吃,和過去一樣,還是以麵食為主,不少年輕人喜歡吃炒菜米飯;有時工作忙不想做飯,人們也經常在餐館吃飯。
總得來說,回族飲食具有四個特點:
一是主食中麵食多於米食。麵食是回族人民的傳統主食,其品種之多,花樣之新,味道之香,技術之精,都是無與倫比的,顯示回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據統計,回族飲食中,麵食品種達60%多,而其他品種中,也或多或少地運用到麵粉。拉麵、散子、饸饹、長面、麻食、餛飩、油茶、餛饃等等,經過回族人的製作,都會成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國人也是一吃為快,好不留戀。
二是回族飲食生活中,甜食佔有一定的地位。回族著名菜餚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裡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涼糕、切糕、八寶甜盤子、甜麻花、甜散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餅、糊托等,寧夏回族還把穆斯林的傳統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調製麵團時,給裡邊加入蜂蜜、紅糖等。
三是回族特別喜愛吃牛羊肉,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思想有關。伊斯蘭教倡導食用牛羊雞鴨魚等肉,禁戒豬驢騾及凶禽猛獸之肉。伊斯蘭教所倡導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謂「佳美的食物」,就是純潔的、可口的、富於營養的食物,更具體地說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觀形象、鮮香的嗅覺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以羊為例,性情溫順,自身潔淨,其肉美味可口,同時還對身體有滋補食療作用。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經常食用羊肉,可以開胃健力,散寒助陽,益腎補虛。
四是回族人民非常重視學習吸收兄弟民族的烹調經驗。幾百年來,回族與漢族等兄弟民族和諧相處,生息與共,引進了很多飲食品種,例如餃子、饅頭、粽子、元宵、月餅等。回族在製作這些品種時,絕不是完全照搬,而是創造性加以改進,例如餃子,不僅僅是將漢族餃子改成清真餃子,而是在佐料、作法,甚至吃法上都進行變革,其中的酸湯餃子就是回族的一大發明。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回族與漢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飲食交流越來越密切,從而又促進了回族飲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