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行社
四川旅遊網四川特色九寨溝旅遊九寨天堂阿壩旅遊甘孜旅遊四川旅遊九寨溝旅遊租車機票預定賓館預定旅遊報名黃龍旅遊論壇

黃龍旅遊攻略

1.黃龍概況
2.黃龍民俗、民風
3.黃龍景點介紹
4.黃龍氣候
5.九寨溝、黃龍機場
6.黃龍的交通
7.黃龍住宿
8.黃龍餐飲
9.黃龍特產
10.黃龍門票
11.黃龍旅遊包車
12.黃龍旅遊注意事項
13.九寨溝、黃龍圖片欣賞

黃龍旅遊地圖

1.黃龍在中國的位置
2.黃龍旅遊地圖
3.黃龍交通圖
4.大黃龍旅遊地圖
5.黃龍景點線路圖
6.黃龍溝景點圖

黃龍旅遊線路

黃龍一地(汽車團)
九寨溝、黃龍、純玩二日游
九寨溝、黃龍、純玩三日游
九寨溝、黃龍、品質三日游
九寨溝、黃龍、九曲花湖四日游
九寨溝、黃龍、汽車四日游
九寨溝、黃龍、大草原汽車四日游
九寨溝、黃龍、汽車純玩四日游
九寨溝、黃龍、都江堰四日游
九寨溝、黃龍、神仙池三日游
九寨黃龍、桃坪羌寨、花湖五日游
九寨溝黃龍、九曲花湖、郎木寺6日游
黃龍一地(飛機團)
九寨溝、黃龍雙飛三日游
九寨溝、黃龍、雙飛純玩三日游
九寨黃龍、九曲花湖雙飛五日游
九寨溝、黃龍、雙飛二進溝三日游
九寨溝、黃龍、晚班雙飛四日游
九寨溝、黃龍、洲際天堂雙飛三日游
九寨溝、黃龍、二進溝雙飛四日游
九寨溝、黃龍、花湖雙飛四日游
黃龍組合線路
九寨溝黃龍、峨眉樂山五日游
九寨溝黃龍、峨眉樂山雙飛五日游
九寨溝黃龍、畢棚溝汽車五日游
九寨溝黃龍、達古冰山五日游
九寨溝黃龍、四姑娘山五日游
九寨溝黃龍、四姑娘山六日游
九寨溝黃龍、四姑娘山、樂山大佛7日游
九寨溝黃龍、海螺溝六日游
九寨溝黃龍、海螺溝、樂山大佛7日游
九寨溝黃龍、紅原草原五日游
九寨溝黃龍、紅原、桃坪羌寨六日游
九寨溝黃龍、峨眉樂山汽車六日游
九寨溝黃龍、諾爾蓋、達古冰川7日游
九寨溝黃龍、花湖、米亞羅七日游
九寨溝黃龍、四姑娘山、海螺溝9日
九黃、若爾蓋、四姑娘山、稻城十日游
綿陽出發到黃龍
九寨黃龍、北川、綿陽雙飛三日游
綿陽、九寨溝、黃龍汽車常規四日游
綿陽、九寨溝、黃龍汽車三日游
更多線路more...
 
黃龍民俗民風

羌族建築與文化  

  羌寨中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一般高達三四層。底層圈養牲畜,中層住人,上層儲藏糧食,屋頂為平台,既可以用來攤曬糧食,又可以作為老人歇息、婦女針織、孩子遊戲的場所。碉房建造時就地取材,以土石為原料,不用繪圖、吊線,全憑高超的技藝和經驗。碉房形式多樣,層次不一,結構嚴密,稜角整齊,不僅堅固、耐久、實用,而且冬暖夏涼,充分體現了羌族人獨特精湛的建築藝術。民國《汶川縣志》稱:「羌土寨居,遠視如西式洋樓」。


  鄧籠(羌碉邛籠為羌族的另一特色建築,「高者十餘丈」經數年而不衰。邛籠用石塊砌成,分四稜、六稜、八稜、八稜多種,線條垂直分明。一般建於寨口,戰時起防禦作用,並兼備烽火台的功能,屬羌族的一種文化現象。

----------------------------------------------------------------------------------------------
                     羌族藝術

  羌族民間文學極為豐富,著名的敘事長詩《木吉珠與斗安珠》和《羌戈大戰》,不僅是民族史詩,更是珍貴的文化瑰寶。《洪水朝天》、《開天闢地》等民間故事更反映出羌族獨特的審美觀和藝術觀。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優美的莎朗舞和動人的山歌均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

  羌族的挑花刺繡工藝精湛,在我國工藝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逐水草而居」至「依山居之,壘石為室」羌民族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開發西南邊陲,維護祖國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羌族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在新的時代,羌族人民又賦予了羌族文化新的內涵。羌民族正立足自然優勢、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水電業、旅遊業、農工商並舉,林果畜齊上,羌區明天更美好。羌族文化將更加燦爛奪目。

回族建築與文化
[回族燕兒窩]

   回族民居與漢族基本相同,為一樓一底的木結構樓房,頂蓋小青瓦,正面呈「凹」字形,習稱「燕兒窩」。房屋中間為堂屋,多作客廳,漢族供「天地君親師」位,回族貼「卡爾拜」壁掛,也作經堂。兩側為臥室,稱廂房。

[清真寺]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阿拉伯語稱作「麥斯吉德」(意為禮拜安拉的場所)。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區,體現了回族人「圍寺而居」特點。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有的還負有傳播宗教知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也是回族建築藝術的代表。

   在回民數量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清真寺。

   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為宮院型(即四周圍牆、走廊)或圓頂型(屋頂為圓拱型)兩大類,都以其莊嚴、神聖、肅穆、幽靜為總的審美特徵。均由禮拜大殿、講經堂、宣禮樓、學房和沐浴室幾大部分組成,禮拜大殿為其主體建築。

   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為圓頂式,即阿拉伯式。明代以後,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結構為主的中國古代宮殿式的建築,佈局多為四合院形式。

----------------------------------------------------------------------------------------------
                     回族藝術

   回族群眾喜歡唱「花兒」。民間有不少花兒歌手。回族青年男女在勞動中、路途上、集會時都喜歡唱「花兒」(又名「少年」)。這種民間歌曲有《尕娃兒令》、《河州令》等百餘種曲調,歌詞取材於生活、情景、山川、草木、民俗、人物、歷史事件等,信手拈來用比、興、賦的藝術手法即興唱出,形成生活、愛情、時政、勞動等內容的花兒,優秀者被廣為傳誦,傳承下來,成為具有濃郁特色的回族藝術形式。回族一般禁止在家裡和村莊唱歌跳舞,但在青年人結婚期間例外。

   回族姑娘喜歡一種叫做「口弦」的樂器,據說源於阿拉伯。口弦分鐵製和竹製兩種,長約10公分,寬為一頭3公分、一頭2公分,中空,有一劍狀薄簧片。演奏時口噙弦身,左手握柄,右手扯動另一端的線穗,口弦便隨口形、力度發出音調。口弦是回族婦女表達心理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
藏族建築
----------------------------------------------------------------------------------------------

   木樓是一種石木結構的樓房,2至3層不等,立圓木為柱,四周砌石牆,牆上搭木鋪木桿,再鋪土夯緊。底層作畜圈,二層以上四周用木板圍牆,各房間也用木板間隔,作客廳、經堂、廚房、臥室。各家房屋座向不一,房前屋後及寨前均立經幡。

   這些藏式木樓外形美觀,二層以上開大窗,設陽台。房屋內外雕鏤精美,牆上、壁板上用五色顏料繪有各種花卉、鳥獸圖案,門上貼獅、虎等動物圖畫,色彩鮮艷,花紋吉祥。

[佛 塔]

   遊客在旅行途中,經常可見到一座座雪白的佛塔,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佛塔顯得格外聖潔莊嚴,形成一道獨特的宗教文化景觀。

   佛塔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佛塔的雛形來源於印度,據史料記載,古代印度王公貴族去世之後皆入土安葬,用土、石建成半圓的拱形墓。佛教高僧圓寂之後,這種拱形墓建得更加高大壯觀,以後就逐漸演變成了佛塔。

   另一種說法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圓寂後,弟子們將其遺體火化,並得到了神秘的「舍利子」,信徒們便虔誠地建造了高大、雄偉的塔形墓以供奉「佛舍利」。後來,這種安葬佛教高僧骨灰的方法一直延用於各地佛教寺院,於是佛塔越來越多,越建越高,成為佛教寺院的聖地
民族禁忌
----------------------------------------------------------------------------------------------
藏族禁忌]

   藏族最大的禁忌是殺生,受戒的佛教徒在這方面更是嚴格。雖吃牛羊肉,但不親手宰殺。

   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必須下馬,並從左往右繞行,信仰本波教的則從右邊繞行。

   進寺廟時,忌諱吸煙、摸佛像、翻經書、敲鐘鼓。對於喇嘛隨身佩帶的護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更不得動手撫摸。在寺廟內要肅靜,就座時身子要端正,切忌坐活佛的座位。

   忌在寺院附近大聲喧嘩、打獵和隨便殺生。

   忌用單手接遞物品。主人倒茶時,客人須用雙手把茶碗向前傾出,以表敬意。

   忌在拴牛、拴馬、圈羊的地方大小便。

   不得動手摸弄藏胞的頭髮和帽子。

   忌用有藏問的紙當手紙或擦東西。

   進入藏胞的帳房後,男的坐左邊,女的坐右邊,不得混雜而坐。

   忌將骨頭扔於火中。

   藏族家裡有病人或婦女生育時,門前都做了標記,有的在門外生一堆火,有的在門口插上樹枝或貼一紅布條,外入見到此標記,切勿隨便進入。

   藏胞一般不吃魚蝦、狗肉和驢肉,不要勉強勸食,但現在這類飲食習慣已逐步改變。
每人均有凶日和吉日。凶日中,一切事情都不能做,只能在家裡唸經或出去朝佛,人們相信藏歷的每一個地支終了、第二個地支開始時是一個凶年,如每個人的13歲,25歲、37歲、49歲(以此類推),都是凶年或「年關」,要特別小心),只有多唸經、多佈施才能避免災難。

[回族禁忌]

   回族有嚴格的飲食習慣和禁忌。一般選擇「禽食谷、獸食草」,且貌不醜陋、性不貪婪懶惰、蹄分兩瓣能反芻的牛、羊、駝、兔、鹿、獐、雞、鴨、鵝、雁、雀、魚、蝦等為食,並且除水產物外須念「台思米」,斷喉宰殺方可食用。狼蟲虎豹熊、驢馬騾豬狗、狐貓鼠蟒蛇、鷹鷂鷙鯊鯨等與酒、動物之血屬禁食之物。

   早期回回穆斯林喜吃甜食,在中國茶文化影響下,形成了以甜味為特色的飲茶習慣,同時在回族地區觀光的遊客一定要注意非伊斯蘭教徒的遊客,未經允許不能隨便進入清真寺。
民族宗教信仰
----------------------------------------------------------------------------------------------
  作為藏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經歷了兩個歷史發展階段。由7世紀中期至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禁佛時期,稱為「前弘期」;接著在一個多世紀裡,佛教處於絕傳期,稱為「黑暗期」;而從10世紀後期,藏傳佛教進入「後弘期」。

   藏傳佛教有四個主要特點:一是在信仰抉擇上,側重密宗。二是傳承各異,儀軌複雜繁多。三是喇嘛擁有特殊地位,成為整個藏傳佛教組織系統的核心,佛教徒們對喇嘛往往敬若神靈。四是藏傳佛教在十分獨特的活佛轉世過程中曾產生達賴喇嘛的政教合一統治模式。

   黃龍景區居住著很多藏族人民,而緊鄰黃龍溝的岷山主峰雪寶鼎是當地藏傳佛教本波教的「聖山」,中寺是佛教寺廟,而且各主要景點都有佛教信徒朝拜。在「黃龍洞」洞口,有一棵龍形松樹上經常掛滿潔白的哈達,那是當地藏族同胞為神秘的黃龍洞敬獻的供品,洞口還有幾處「瑪尼堆」,青色的石塊上鐫刻著藏傳佛教的經文。

[藏傳佛教名詞簡解]

活佛  藏傳佛教名詞。藏語為「朱古」,意為神佛化現為肉身。通稱該教中根據轉世制度取得寺廟首領地位的繼承人。另外,在舊小說中對濟世救人的僧人也稱活佛。

喇嘛  藏語音譯,意為「上師」。藏傳佛教對高僧的尊稱。原指有地位、有學問、有較深修養而能為人師表、領人進行修行的僧人。但漢族常把蒙藏僧人統稱為「喇嘛」,上至達賴、班禪、下至一般僧侶,皆可以此稱之。

六字真言  藏傳佛教名詞。指「嗡、嘛、呢、叭、咪、哞」,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咒語,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嗡」的意思是「佛部心」。「嘛呢」表示「如意寶」,即「寶部心」,又稱「嘛呢寶」。「叭咪」的意思是「蓮花」,表示「蓮花心部」,即喻示佛法像蓮花一樣純潔。蓮花是諸佛最喜愛的植物,稱為「法華」,從觀音菩薩開始,許多佛爺和神仙都把座下的蒲團打造成蓮花狀。「哞」是「金剛心部」,就是告訴眾生,必須依靠佛祖的力量,才能達到「正覺」,普渡眾生,成就一切,最後進入佛的世界。藏傳佛教將「六字真言」看成是佛教經典的源頭,認為如果堅持不懈循環往復地不停念誦,就能消彌災禍,積累功德,功成之日便立地成佛了。
----------------------------------------------------------------------------------------------
                     羌族宗教信仰

   羌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和動植物,崇拜祖先,其崇拜特點是以白石為偶像。通常供奉天、地、山、山神娘娘和樹五大神,以白石作偶像,置於房頂和附近神林。羌族認為天神的地位最高,據傳說羌族在一次大遷徒中來到岷江上游,與異族發生戰鬥而屢次受挫,最後得到天神木比塔所賜的白石取得勝利,自此供白石為天神,朝夕膜拜。

   羌族的祖先神有男神和女神之別,也以白石為偶像,地方神有正、邪之別,正神為保護神,而邪神往往與人作祟。羌族曾以羊、猴、馬等動物為圖騰,羌族自稱「爾瑪」,音近羊叫聲。古羌人作戰,頸上懸羊毛為標誌。現在的巫師在主持祭典時身上系羊毛,表示與羊同體,送葬時宰羊一隻為死者引路。

  羌族的宗教活動和儀式主要為祭山和祭天祈雨。祭山在農曆三、五月,由男性參加,巫師主持誦經,以牛羊為犧牲。羌族的巫師稱「許」或「釋比」,授徒傳承,主持各種祭祀儀式為人解禍,驅鬼治病,還主持婚喪嫁娶。祭畢,巫師還要講述民族歷史傳說。祭天祈雨,通常在天旱之時舉行儀式,祭前禁止任何人上山,稱「禁山」。之後由巫師誦經祈求,如不見效則由村人至山頂喊雨。或由巫師帶領眾人搜山趕鬼。
----------------------------------------------------------------------------------------------
                     回族宗教信仰

   回族人都信仰伊斯蘭教,人人信奉「真主」,希望得到「真主」的保佑。
在城市中,回族往往集中居住在一個小區內,人口多的地方一般都建有清真寺,它是回族人民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舉行聚禮、調解糾紛和興辦教育的場所。

   回族伊斯蘭教有相當嚴密、完整的組織,主持清真等及其宗教活動的人稱為「阿訇」, 「阿訇」的波期語譯音是教師之意,是回族對伊斯蘭教學者的尊稱,是宗教職業者,具有很高的威望。為開展宗教活動,回族還組織有董事會(或稱鄉老會),職責是管理好清真寺的田地、房產和財產,聘請「阿訇」監督群眾參加宗教活動等。

   清真寺的田地由回族群眾租種,所收的租谷和出租房屋的收入都歸寺廟所有,是舉行宗教活動的經費來源。清真寺也經商,以增加收入來補充宗教活動經費。回族的宗教活動及宗教意識也都滲透到經濟活動之中,構成了回族的經濟特點。由於宗教的原因,回族少與其他民族通婚。按照伊斯蘭教的規矩,回族的小孩出生後要請「阿訇」幫起名字,長大至幾歲後要學唸經,與大人一起到清真寺去做「禮拜」活動。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法律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人人信教和從小唸經的情況已有所改變。
藏族風俗節慶
----------------------------------------------------------------------------------------------
〔獻哈達〕

  哈達為長條形圍巾般的絲織品、白白、黃、藍三種,它是藏族社會中普遍流行的互贈禮物。
在遠古時代,白色的羊毛是本波教祭祀神祇的供品,當絲織品出現後,人們逐漸將給神獻羊毛的習俗變為獻潔白的絲織品——哈達。傳說菩薩的居所充滿了七彩的光芒,因此當彩色的絲織品出現後,人們立即做出了白、黃、藍等彩色哈達獻給神。

  贈獻哈達有嚴格的規矩,平輩間獻哈達,將折疊的哈達打開,用雙手托起,送到對方手中。晚輩向長輩獻哈達或接長輩獻的哈達時,背須略彎,頭須略低。俗民或一般僧侶向高僧獻哈達肘,須低頭彎腰,成鞠躬狀。高僧通常接過哈達後又把它放在敬獻人的脖子上,以示回贈。獻的哈達越寬長,表示敬意越深厚。普通藏族同胞拜謁活佛獻哈達時,不能直接遞到活佛的手裡,只能放到其面前的桌子上。

[送禮]

  凡有喜慶都有送禮,一般是有送必還,且還禮的數日往往要加一倍。

[講話禮節]

  一般流行三種語言,普通語、敬語、最敬語,根據地位高低而使用。如地位相同的,就用普通語,也可用敬語,若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說話,就必須用敬語;如地位相差過大,還得用最敬語,否則即為失禮。在名字後面加一個「拉」字,表示尊敬,例如稱次央為「次央拉」等。

[藏歷年]

  藏歷年是按照藏歷推算出來的藏族人民的新年節日。同漢族的農曆新年大致相同。藏歷據說是文成公主帶入西藏的,一直沿用至今。

  正月初一,雞叫第一聲,家庭主婦便起床背「新水」。藏族崇尚「滿」,因此背水桶裡的水越滿越好。關於「新水」,傳說是天界諸佛賜給人類祛除百病的吉祥甘露,所以凡能喝上新年新水,便會在新的一年裡不染百病,健康長壽。

  初一的早上,全寨男子都要早備鞍,一起到本寨的神山上去祈禱煨桑。初一白天,各寨都要舉行非常隆重的賽馬會或文娛演出。因此這一天互不走訪。初二起,人們開始互相拜年祝賀,請客走訪,並作好迎龍燈獅子的準備,因為寨裡的龍燈獅子要給每一戶拜年。當龍燈獅子到家門前時,家家都要張燈結綵,並送上一份禮物-幾瓶灑或一條煙。拜完年後,主人家還要抬出砸酒或取出白酒邀耍龍燈的人一起喝。喝酒前,一般要唱敬酒歌或說「吉令」(非常吉利且流暢的詞句)。

[黃龍寺廟會]

  座落在阿壩州松潘縣岷山南麓叢山中的黃龍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寶項,因山頂上的清泉帶著鈣質飛騰而下,鋪滿了一條乳黃色、猶如一條黃龍飛騰而下的自然奇景,鑲嵌著3400多個大小彩地,它們相互連接、五彩交輝。後人建寺,以廟會吸引鄰近省、州、縣信眾朝拜,逐漸形成民俗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十起,各地遊人或騎馬,乘車或徒步,帶上炊具、帳篷來到這裡旅遊。慶祝活動上,人們不但要觀賞黃龍寺的風光,而且舉行藏戲表演、民歌對唱;青年壯士們,還要進行摔跤、射箭等活動。六月十五是節日的高潮,人們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扎崇節]

  是阿壩縣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由宗教活動而演變為民間貿易節日,「扎」是陶器之意,「崇」是市場的意思。所以,它是由交易陶器為主要市場的大型交流會。節日期間引來川、甘、青三省邊界人們在此貿易。它始於18世紀末,阿壩麥桑第九世土官阿木讓,因說要到拉薩去拜佛,但後來卻未能去拉薩,為求佛赦免許諾不行的罪過,在幾位老民的建議下,她把所轄牧民們.集中在一起念「真經」。從此,每年的農曆五月二十日,便成了牧民們聚在一起,誦念「真經」的日期,彙集之地在今縣城處。到了19世紀初,麥桑土官的勢力漸為擴大,所以一年一度全體牧民念「真經」的聚會日,漸漸成了較為隆重的民俗節日。活動中,人們不但要念「真經」,而且村與村之間,舉行各種文體活動,如賽馬、摔跤、跳鍋莊等。並在聚會上,出現了省內外來交易陶器的許多商人,人們對這些陶器大受歡迎。雖然後來在聚會上出現了陶器以外的交易物品,但當時,陶器是市場上的主要商品,所以人們稱之謂「扎崇」(陶器市場)。

[燃燈節]

  是為了紀念佛教改革家,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逝世而舉行的活動,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舉行。這天凡屬該教派的各大小寺廟、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內外的神壇上,家中的經堂裡,點酥油燈,晝夜不滅。人們穿上節目的盛裝,群聚在為佛教大師而誦祈願經的寺院前,高誦「六字真經」,向怫的神靈祈願、磕頭,各村寨的男人們騎上馬,帶上早已備好的柏香樹枝,到村旁的神塔前,高誦禱詞,舉行盛大的煨桑儀式。並向天空拋撒印有獅、虎、龍、鵬的「龍達」(風馬),繼而,騎手們為寺院的僧人們和全村寨的人們,表演馬術;男女青年跳起「鍋莊」,老人們坐在看台上邊喝酒、聊天,由歌手唱祝願歌,由能說善唱的藝人說唱藏族民間長詩、格薩爾王傳等,直至圓月升起,人們才扶老攜幼,高唱誦念「六字真經」愉快地回家。
  藏族的婚姻具有非常浪漫的民族色彩,整個過程,可概括為「搶頭帕」、「浪寨子」、「搶婚」、「說媒」和「結婚」5個階段。

[搶頭帕、浪寨子]

  浪寨子,是松潘縣一帶藏族同胞中一種古老而奇特的婚俗。

  每逢春節、廟會、節假日等人們歡聚的時候,也正是未婚青年浪寨子的時刻。來自四村八寨的男女青年彙集在一起,大家都有著充分挑選、追逐自己理想戀人的權利。

  浪寨子的序曲是搶頭帕。男青年一旦找到自己的意中人,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大街、小巷、房前、路旁、通過一段神秘的跟蹤和觀察之後,悄悄靠近女身,趁其不備,從頭上搶去帕子。姑娘們的帕子被搶,立即意識到自己被人看中,羞澀地回頭觀看男子的體態、長相及舉止。小伙子卻故意轉過臉去,翻身上馬,留給姑娘一個神秘而富有誘惑力的背影。以馬蹄噠噠之音,翻開了浪寨子的序曲。

  浪寨子的第一樂章,十分具有戲劇性。男青年騎在馬上,拿著頭帕,儼然一位凱旋而歸的將軍,昂首挺胸朝著事先看到的目標走去;姑娘則為一睹小伙兒的風采,在後面緊緊跟隨。等到了僻靜處,小伙兒才勒住馬頭,跳下馬背來到姑娘身邊。如果姑娘沒有立即要回頭帕,即表示願意「交朋友」。兩人就此約定當晚約會的時間、地點。小伙得了這個許諾便躍馬揚鞭,打著口哨消失在滾滾煙塵之中。

  浪寨子的第二樂章,猶如一首纏綿的抒情詩。到了晚上,小伙、姑娘都穿上自己最滿意的衣服,約上幾個未婚朋友,帶上酒、肉等食品在約會的地點聚會。同來的朋友們或說或唱,從不同的角度介紹自己的朋友。如果姑娘墜入情網,這個聚會便延續到深夜而不願離散。在難分難捨之時,定下第二次約會的地點、時間。
  浪寨子的第三樂章,即姑娘在赴約途中從側面對小伙了有了一些瞭解,而不願這門親事時,雖有約姑娘卻不赴了,或約會時頃刻即散,躲回家中。這時小伙便用歌聲在房外繼續求愛。個別用土塊、石塊向房內扔去,逼使姑娘赴約。此時姑娘或請一位能說會道的中年婦女去謝絕男方的求愛,並要回頭帕;或請一幫小伙搶回頭帕,把求愛者趕走。那麼小伙只好「改換門庭」「另擇高枝」。

  浪寨子的第四樂章,充滿熱情、活力和幽默感。在第二次約會時,雙方都要帶上能歌善舞的夥伴,通過情歌對答增進感情。對歌從相見歌、約會歌、催情歌、查問歌唱到讚美歌、結交歌和離情歌。「送郎送在五里坡,再送五里不算多,路上有人盤問你,就說妹妹送哥哥。」婉轉悠揚,悅耳動聽,使談情說愛融進了富有詩意的特定環境中,創造出一種感情勃發的氛圍。

  浪寨子的第五樂章,是終曲。男女雙方多次浪寨子後,隨著感情加深,兩人在草叢中、樹蔭下、打麥場、高山上,敘談玩樂,一經確定關係,便請媒說親,永結秦晉。
整個過程,充滿著浪漫奇特的色彩,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

[搶婚.說媒]

  當雙方感情達到頂峰時,他們就會商定好日期,由小伙子到姑娘家中「偷偷」將姑娘「搶走」當「搶婚」的時間確定後,姑娘約上自己最好的女伴一同打扮好,在約定的地點等候小伙子來「搶」。,小伙子則帶上最好的朋友騎上馬、直奔約定地點。姑娘有時為了測試小伙子的真心,會讓好友和自己一樣的裝扮、夜幕下讓小伙子辨認誰是自己的意中人。

  第二天清晨,小伙子家請上本寨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正式前往姑娘家「說媒」。至此,姑娘父母才知道自己家的女兒已被別人「娶走」。

[結婚]

  一夫一妻制是藏族主要的家庭形式。藏傳佛教中的黃教嚴禁僧人取妻,而其餘各派的僧人則可以結婚。

  藏族婚禮儀式獨具特色。婚日一早.雞剛叫頭遍,新郎家的舅舅帶上親友便至新娘家迎親,新娘由至親及女伴陪送。新郎的村鄰每家都會贈送一桶清水,從新郎家門前依次排成長龍,在進門的那只水桶旁。新郎會放置若干茶包,供新娘下馬踏用,新娘下馬後,送親人會在每個水桶上放一條哈達以示謝意。新娘進門前,親友還會用柏樹枝蘸水揚灑,有時還撒青稞粒,據說可祛魔除邪。新娘進門以後,新郎家長向新娘捧敬一碗牛奶,祝他們生活美滿富足,主婚人將一條哈達拋掛中柱,祈求吉祥並念頌詞向新人祝福。然後眾人慶賀嬉鬧,勁歌酣舞。

[生育]

  藏族小孩生下來的第3天(女孩是第4天),親朋好友攜青稞酒、酥油茶、小孩衣物等前來祝賀,並舉行「旁色」儀式,藏語意為清除晦氣。「旁色」是吐蕃時期留下來的古老儀式,這天早上,生了小孩的人家會在家門口放一堆小石子,生的是男孩,便堆白堊石子;生的是女孩,什麼石子都可以,並在石堆旁燃燒松柏香枝。前來祝賀的人們,首先在石堆和香堆上撒上糌杷面,然後再進入主人家門。

  孩子滿月之後,便要選擇黃道吉日舉行出門儀式。這天,母子(女)倆都換上新裝,由親人陪著(陪同的人也穿新衣裳)出門,首先到寺廟朝佛,祈求菩薩保佑新生兒長壽,在世上少受災難,之後到親朋好友家串門,多選擇有福氣的人家、以期待孩子將來也能組成幸福家庭。嬰兒第一次出門時,家人會在其鼻尖上擦一點灶孔裡的煙灰,使他不被魔鬼發覺。

[名字]

  藏族同胞有名無姓,通常是兩字或四字。名字多取自佛教經典,故重名的人較多,但可在名字前加上大、小、本人特徵、出生地、居住地或本人職業等以示區分。一般還有男女性別之分。

[喪葬]

  藏族的葬儀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復合葬等。塔葬為藏族最高葬儀,火葬僅次之,只限於活佛和大喇嘛,其他死者不得享受這兩種葬禮。天葬較為普遍,但凶死者一般不天葬。水葬和復合葬不多見。此外還有陶罐葬、石棺葬、巖葬和樹葬等習俗。

[巫術與占卜]

  藏族原始巫術和占卜術,集中表現在本波教的各種儀式中。佛教傳入西藏並占主導地位後,古老的巫術和占卜習俗在藏族民間依然流傳,但往往以藏傳佛教的面貌出現,這時還有了從外地傳入藏區的星相術。巫術主要有「降神」、「驅病」、「施咒」、「占卜」(有念珠占卜、骰子占卜、診脈占卜和星相占卜)等。
藏族風俗節慶
----------------------------------------------------------------------------------------------
                  羌族風俗節慶

  羌族自稱「日瑪」、「日表」或『如瑪」、「爾瑪」,屬同一名稱。「羌」屬他稱,從羊、從人,意為「西戎牧羊人」。歷史上,羌族以養羊著稱,故羌族與羊的關係極為密切,至今仍保留著供奉「神羊」的習俗。羌語屬藏緬語系羌語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南部方言行於茂縣的鳳儀、土門區、汶川縣威州、綿池區、理縣通化、薛城區;北部方言行於茂縣沙壩、赤不蘇區、松潘縣鎮江、熱務區和黑水大部份地區及北川縣。各方言內又有若乾土語,乃至相鄰村寨間語音差異也較明顯,故有「五里不同鄉,十里不同俗」之說。公路沿線和接近漢、藏區羌民,一般都懂漢語或藏語。歷史上,羌族由於無本民族文字,故羌區通用漢文。1989年,羌文創製工作步入正軌,目前已進入試行推廣階段。

  羌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羌族崇敬的神靈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三十餘種,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靈物崇拜和圖騰崇拜。除火神以鍋莊(火塘)為代表外,其餘均以一種白色石英石(羌語稱阿握爾,意為白石神)為象徵,被廣泛加以供奉,供奉於屋頂正中最高處的白石神即為天神木比塔。

  歷史上,羌區無本民族宗教性組織和寺廟,宗教職業都為不脫離生產勞動的羌族巫師(漢語稱端公,羌語稱「許」、「釋比」尊稱「阿爸許」)。「許」僅限男性擔任,可結婚生子。

  年滿十五週歲的羌族男子歷史上尚有舉行成年禮(冠禮)的習俗。事前需請來親朋媽友圍火而坐,受冠禮者身著新衣,朝人類始祖像下跪叩拜,同時接受「許」代表天神饋贈的禮品—一用白色公羊毛線栓系的五色布條(護身符),之後由族中長者敘述祖先歷史,可由「許」頌經禱告(俗稱打「太平保護」)祭家神、祭羊神。

  岷江上游地區羌族因受自然條件和環境制約,其生產生活習俗大多停留在農耕文化階段,所居之處,「依山居之,壘石為室',吃飯穿衣,自種自收,自給自足。

[羌族婚俗]

  羌族的婚姻形式,基本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男女青年無戀愛自由,視自由戀愛為有損家風,婚姻不能自由,封建買賣婚姻盛行,兒女婚事均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訂婚時經三道程序,首先「開口酒」,即許口酒。當男女還未成年時,男方請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說親,如同意則由家長提出一定時間,男方到女方家辦酒席宴請,名「開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數目,雙方議定,表示訂婚初步成功。數月後,男家去女家備酒席招待近親,稱「小定酒」,此時要送上些彩禮,置於神台之上,以示莊重。「大訂酒」上,兩家具體商定結婚日期,男方要大宴賓客,款待女方親朋,此時男方根據議定交清聘禮,特別要備一分銀子奉送岳母,在整個訂婚過程中,姑娘不得露面,藏於房內或親友家中。

  結婚又有「女花夜」、「正宴」及「謝客」三道儀式。「女花夜」,由女方備咂酒兩壇招待前來慶賀、送禮的客人,男女各一壇,大家跳舞、唱歌慶賀。「正宴」即娶媳婦,男方備三匹馬前來迎親,一匹新娘乘騎,另二匹伴娘騎,伴娘系內親閨女。新娘穿著特製的紅嫁衣,腳穿由家嫂做的紅繡花鞋,由其親兄弟背出大門上馬,新娘手蒙臉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有的僅是走走過場。父母將平日為新郎做的鞋、襪等塞進背兜,讓女兒帶到男家。拾掇停當,樂隊吹起嗩吶相送,送親者背起箱子,抬起櫃子,熱熱鬧鬧送新娘出嫁。

  送親途中,如經過親戚家門口,便由親戚擺設茶席、備糕點水果等招待送親隊伍,炮手放三聲明火槍以示到達,男方親戚手捧麵條上前敬獻,伴娘同送親的即入茶席。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齊集寨頭,迎接新娘。到了男家,要給伴娘和牽馬人少量下馬錢,否則不下馬。下馬後新郎在門口撒把米於地下,廚師提只雄雞,宰殺後灑雞血於大門上,以避邪煞之意,新娘新郎即刻進門搶坐上席。

  新郎新娘入洞房後,設在露天壩子的盛大宴會便開始了。貴客們邊吃邊喝、邊歌邊舞,先唱「贊新娘」的酒歌,歌詞內容是讚頌新娘的美貌,從頭唱到腳下,後唱「贊新郎」,稱頌新郎人品端莊、精明能幹。人們一直歌舞到深夜,甚至天明。第二天,主人再備兩席「謝客」,整個儀式才結束。婚後第三天,新郎同弟兄背酒肉送新娘回娘家,新郎住一兩日,新娘得住數日甚至數月,也有的住l∼3年後,才由丈夫接回。

  羌區還有搶婚的習俗。當男方求婚遭拒絕對,乘女子在外勞動或外出時將她搶回家,第二天由男子背豬膘及酒到女家再次求婚,由於生米已煮成熟飯,女方也就答應。女子不願者,可於次日偷跑回家,男方一般不追究。搶婚時可搶姑娘,也可搶寡婦。

[羌歷年]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為「祭山會」(又稱轉山會)和「羌年節」(又稱羌歷年),分別於春秋兩季舉行。春季祈禱風調雨順,秋後則答謝天神賜予的五穀豐登,實際上是一種春禱秋酬的農事活動,卻始終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遠古神秘文化的光輝。舉行祭山會的時間各地並不統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舉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極為複雜,所獻犧牲因各地傳說不同,圖騰不同而有差異,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種。大典多在神樹林一塊空壩上舉行。一些地方祭山後還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羌年節於每年家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羌族掛紅]

  傳說中的農業始祖姜姓炎帝神龍,乃為羌祖。《後漢書·西羌傳》載:「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姜」、「羌」本為一字,姜從女,作為羌人女子之姓,羌從人,作為種族之名,據考證,在殷商甲骨文中,羌人男子稱「羌」,羌人女子稱「姜」。傳說中的炎帝姜姓,當為遠古羌人無疑。

  史記·五帝本紀》曰:「黃帝者、少典之子。」《新書益壤》說:「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國語·晉語》說:「昔少典有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炎帝又稱赤帝,赤即紅色。羌人為世代牢記自己的祖先,每逢盛大慶典儀式,均以紅色標誌為吉祥物,以示永為炎黃子孫。天長地久,這種尚紅習俗,逐步規範成羌族傳統最高禮儀——掛紅。

  以掛紅表示對客人敬獻赤誠的心意,盛情迎賓,賓至如歸。一幅紅綾將客人置於團結、喜慶、祥和、歡樂的氛圍之中。

  掛紅一般用紅綢,2米長即可,其掛法是男左女右,從肩頭斜掛至對稱的肋下,然後打一小結,使之在體側飄垂。漢族的披紅戴花即源於此。
民族宗教信仰
----------------------------------------------------------------------------------------------
回族風俗節慶

[禮儀]

  回族人民熱情好客,禮貌待人。回族相見,先互致「色倆目」(阿拉伯語,問好),接著問候對方個人、家庭老小的生活、身體、飲食起居等,以示關切。賓客來訪,男主人要出門迎接,請進客房,按輩分就坐,陪客人拉家常;女主人則沏茶倒水後,下廚房將家中最好的食物做好給客人吃。鄰里之間,一家有事,大家幫助;誰家做了好食物或來客帶來的禮物,也要給鄰居家的老人奉送一些。

[起居習慣]
  回族有潔淨的起居衛生習慣。回族成員大都十分熟悉「清真」一詞。清真在宗教意義上是指回族成員虔誠的伊斯蘭教信仰及其相關的宗教行為;在個人生活行為意義上是指講求心淨、身淨、居處淨和飲食淨。「心淨」強調回族成員要在正確思想指導下,重視倫理道德素質的修養,尋求心理上的健康與平衡,區分真偽善惡,「命人行善,止人干歹」。「身淨」是回族穆斯林長期按照伊斯蘭教規範沐浴淨身而養成的清潔衛生習慣,主要表現為日常活動中堅持大淨和小淨,程序包括洗手及肘、淨下、漱口、嗆鼻、灌耳、洗頭、洗全身或其局部。即使在乾旱缺水的山區,回族成員也一年四季身體力行。回族男子在9歲還行割禮;成年後,特別是老年人,常修剪鬍鬚。已婚婦女定期用線絞去面部汗毛(俗稱「扯臉」)。回族男女都隨時清理身體有關部位的毛髮。「身淨」還包括衣著整潔得體。

  「居處淨」是指生活環境的清潔與美化。回族民居講求整齊、美觀、大方;室內外多飾以山水風景、幾何圖形、植物花卉、磚雕等,室內喜掛阿文中堂字畫;院內喜種葡萄、果木、花草,院內雞棚、鴿捨、畜圈各有所處,裡外總是打掃得乾乾淨淨。

[回族三大節日]

  回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日期分別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12月10日和3月12日。均源於伊斯蘭教節日,經過數百年,已經成為回族人民群眾的傳統節日。

[聖紀節]

  聖紀節又叫聖忌節,是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辰和忌日。穆罕默德公元570年9月23日誕生,632年9月23日逝世,他的誕生和逝世是同月同日。因此,聖紀也叫聖忌,這天為伊斯蘭教歷3月12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節曰之—。傳說原伊斯蘭教徒用童男童女祭奠真主,後穆罕默德弟子改用牛、羊代之。從此之後,每年這天,教徒們都要宰牛羊以作獻禮,故「古爾邦節」又叫「宰犧節」。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9月為齋月,在這個月裡,穆斯林教徒每天日出不食,日落而餐,每天去清真寺禮拜5次,稱為「閉齋」。教歷9月29日或30日晚,在看到新月的第2天即為「開齋節」,這一天穆斯林們都會身著盛裝,聚集在清真寺參加聚禮,互送油香,共慶佳節。

[暢壩]

  松潘乃高寒山區,冬長夏短,每逢春暖花開時,各族男女常結伴郊遊,沉浸於青山綠水之中。每到這時,穆斯林們舉家老幼,或親朋好友,或同齡男女,帶上帳篷、涼面、涼粉、油香之類,到風和日麗、春光秀美的地方歡聚。老人們說古論今談家事,青年們賽馬摔跤訴衷情,孩子們採花唱歌捉迷藏,其樂融融,抖落了冬日的悶倦,逍遙在無限歡樂之中。

[婚俗]

  回族實行有限開放的婚姻制度。回族視婚姻家庭為人生的必然過程(「瓦直卜」,意即「當然」),反對獨身,支持寡婦再嫁。歷史上回族經歷過從開放的民族外婚制向以民族內婚制為主,輔以「族外教內婚」的有限開放婚姻轉化的過程。唐宋元時期的回回先民多娶「漢女」為妻,回回民族形成後,以民族內部通婚為主。與外族通婚,多為回男娶漢女,對方入門前要舉行皈依伊斯蘭教儀式。在當代,一方面城市回族青年中的族外婚姻比例正在上升;另一方面,鄉村中回族通婚半徑正在縮小。回族實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國成立前一夫多妻制的比例也很低,這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有關。回族的婚姻程序有相親(彼此瞭解對方家庭、舉止、相貌)、定婚(從道義和宗教方面訂立婚約)、納聘禮(贈送給女方適當數量的聘金和衣服)、定日子(商定結婚日期)、舉行結婚典禮等。其中結婚典禮最為隆重,有穿喜衣、迎親、接親、念「尼卡哈」(證婚詞)、撒喜果、鬧洞房、耍公婆、認大小、擺針線等大小儀式,十分熱鬧,別具風格。

[生死觀]

  回族在歷史上受伊斯蘭文化熏陶,形成了「兩世吉慶」的人生觀。回族視人生如白駒過隙,故對生老病死持達觀態度。回族視死如歸,認為死亡是人生的最終歸宿,人死亡後安拉依據每個生命體生前的善惡行為進行審判,從而最終進天堂或下火獄。回族以現實的奮鬥謀求後世天堂的幸福,故虔誠的回族穆斯林絕少自殺輕生。回族成員臨終前,一般要請阿訇念「討白」,向親朋鄰里討「口喚」(原諒)。回族實行土葬、簡葬,主張速葬。稱死亡為「無常」或「歸真」,稱屍體為「埋體」,夜亡晨埋,早亡午埋,停屍最多不超過3天。葬禮包括「著水」(洗屍)、穿「卡凡」(用白布裹屍)、「站者那子」(為亡者舉行祈禱儀式)、入葬等四道程序。墓穴為南北向長方形土坑,埋體頭北、腳南、面西平放其中,不用棺木,不放任何陪葬品。成年亡人「入土為安」後,家屬一般要定期為之過「乜貼」,進行紀念。
黃龍廟會
----------------------------------------------------------------------------------------------
走進黃龍廟會

                  地點:黃龍古寺 拜祭:黃龍真人



  黃龍古寺,始建於明代。位置在黃龍溝景區,佔地千餘平方米,屬道教觀宇。相傳助大禹治水的東海黃龍功成身退修道成仙,成為黃龍真人。其身化作十里金沙,其麟化作千座彩池。後人記其功德,建黃龍寺。黃龍寺有羅漢堂、中寺、後寺、禹王廟等,現羅漢堂已成廢墟,後寺主供黃龍真人,後寺下的溶洞——黃龍洞有天然鈣化黃龍真人座像。黃龍寺以道家為主流,浸潤藏傳佛教,苯缽教,儒家等文化,是「中國民間宗教文化儒、釋、道互補」的典型代表。

  整個黃龍景區屬於藏區,信奉佛教。緊鄰黃龍溝的岷山主峰雪寶鼎是當地藏傳佛教本波教的「聖山」,中寺是佛教寺廟,而且各主要景點都有佛教信徒朝拜。但奇妙的是,黃龍古寺卻是一所道教觀宇,黃龍溝內隨處可見道家文化的痕跡。「黃龍洞」洞口,有一棵龍形松樹上經常掛滿潔白的哈達,那是當地藏族同胞為神秘的黃龍洞敬獻的供品,洞口還有幾處「瑪尼堆」,青色的石塊上鐫刻著藏傳佛教的經文,在一個道家高人修行的地方見到眾多佛教信徒虔誠地叩拜,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廟會盛況

  每年農曆六月十五至十七日,是一年一度的黃龍廟會。廟會期間,遊客能領略到藏、羌、回、漢各族男女拜祭為民造福的黃龍真人的盛大場面:能品嚐到酥油糌粑、黃龍豆腐、洋芋糍粑等各種風味小吃;能觀看到舞龍、舞獅、跳鍋莊,對情歌等熱鬧場面,整個廟會期間人潮湧動、帳篷連營、笑語歡歌,寺廟香火鼎盛;能夠購買到各種別緻的民族工藝品。


廟會奇跡

  洗山雨每年農曆6月16日,廟會剛一結束,黃龍都會下一場雨。當地人極喜在雨中淋沐,認為是上蒼對眾生行善結緣之感應。雨過之後,氣朗天清,山林如洗,群池澄碧,昭示著上天潔萬物以歸真之道,故名之曰洗山雨,千年不變,自成奇跡。

相關傳說

  每逢農曆5月左右,在岷江鄉的觀音崖魚洞中就有大量的魚湧出。這種魚十分奇特,魚頭上都長著一個紅色斑點,類似紡梭,因此當地人稱之為「梭子魚」。傳說這些魚是由黃龍洞的陰河中游來的。
相傳遠古時期,黃龍負舟助禹治水。禹治水成功後,邀請黃龍前去做官,黃龍婉言謝絕,執意要留在黃龍寺修煉。大禹為表彰其功績,知道黃龍愛吃魚,便切下南海的一角移來洞中,又在南海之魚頭頂上點了一下,以示區別其它魚,專供黃龍食用。黃龍修行成仙後,不再食魚,因此洞內魚越來越多,只好順著陰河往外湧。據觀音崖魚洞周圍的人講,有一年竟在此捕撈了5000多公斤頭上綴有紅點的梭子魚呢。
國家AAAAA級景區
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
綠色環球21
梅利娜.邁樂庫裡世界文化 景觀保護
世界自然遺產
國家地質公園
AAAA Class Scenic Spots in China
Man and Biosphere Reserve
Green Globe 21
梅利娜.邁樂庫裡世界文化 景觀保護與管理國際榮譽獎
World Natural Heritage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國家AAAA級景區
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
綠色環球21
世界自然遺產
國家地質公園
  查看九寨溝、黃龍在四川省的位置

Tel:[86 28]-85557540 68680707 Fax:[86 28]68680809 E-mail:sctour@gmail.com

Copyright@2001-2024 四川省中國旅行社 All rights reserved.